天文研究与技术实习论文(天文科研工作者)(4)
【想象图:Fomalhaut b 撞向 smithereens,来自:NASA / ESA】
2004 年的时候,Kalas 借助哈勃望远镜观察了 Fomalhaut 恒星,结果留意到了图像中出现的一个凌日斑点,这可能是我们对系外行星 Fomalhaut b 的首次成像。
然而根据周一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新研究,天文学家猜测 Fomalhaut b 可能根本不是一颗行星,而是两个巨大的小行星碰撞后产生的余晖。
其理由是研究人员无法找到此等大小的行星所应该具有的红外特征,结果这个谜团就这么持续了 16 年。
亚利桑那大学天文学家、新论文合著者 András Gáspár 表示,学界一直努力尝试对 Fomalhaut b 进行分类。
作为哈勃望远镜的继任者,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已被推迟到 2021 年发射。在准备期间,Gáspár 下载了哈勃望远镜的档案数据,以期寻得某些被遗漏的细节。
结果发现,Fomalhaut b 的光芒已奇怪地消失。从 2004 年数据中的一抹亮光来看,Fomalhaut b 变成了一颗“幽灵行星”,直到 2014 年彻底不见光。
通过将两个约 125 英里宽的巨大行星引入计算机建模系统,研究团队发现了哈勃所见到的特征与之很好地匹配,意味着那抹亮光很可能是大规模碰撞产生的膨胀尘埃云。
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如何入手?
大家好,我是有温度有灵感的高校人才真经。关注高校师生的成长和发展。
我认为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不太可能是高校教师。如果是,我很奇怪他是怎么上高校教师岗位的。一方面,目前高校教师一般起步都要博士,而一个合格的博士,至少已经有了六七年的科研经验,怎么会不知道怎么快速“上手”做科研呢?另一方面,高校在招聘教师时,首先就是考察的科研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又是科研潜力,而考察科研潜力则主要是看者近5到10年的科研计划。如果你想做的东西根本不值得一做,说明你的科研视野太窄,而如果你连科研计划都没有,那更没人敢要你了。
因此个人觉得,这道题这么问肯定是不适合的。如果把这个问题改成:高校新进青年教师如何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可能更具有普遍性一些。这里,我就多嘴说一说这个问题。
博士毕业到高校工作,不管面对什么样的条件,科研工作还是要继续的。根据条件不同,可能会有三种选择:
第一种,留校。这种选择是最轻松的,可以仍然在原来的团队,原来的实验室,继续做之前没有做完的工作。如果之前的研究已经告一段落了,你还可以结合导师现有的资源,再找一个问题来研究。虽然也需要申请基金等等,但不用再花钱去买实验设备,基金的钱会比较宽裕。
第二种,到新的高校工作。不管是从国内还是国外来的博士,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之后都面临从零开始的局面。有的优秀青年人才进校后能享受一定科研启动经费,起步会轻松一点。但不管怎样,刚开始就想独立做科研是比较困难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找研究方向相近的老师和团队,可以直接加入团队,一开始也可以以一种比较松散的开展合作,比如参与一个子课题或者解决一个小问题,一方面可以获得使用实验条件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在项目中发现新的科学问题。
不过这些都还只是权宜之计,青年教师要想真正入门,必须有一项属于自己的基金项目,985、211高校的教师目标当然是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省属高校的可以去竞争省基金,再差一点就要争取学校自主创新项目。一旦有了项目,你就有钱去参加学术会议,有钱文,有钱买实验材料或者租用实验设备了,你就可以起步了。至于研究方向,主要还是对你之前研究内容的总结和梳理,而不要轻易另起炉灶。
第三种,到了教学型学校或学院。比如到了一个三本院校,或者高校的公共课教研室,比如外语、思政课等等。这些学院教学任务重,有的年均课时能达到400以上,而且学校或学院一般缺乏科研条件和科研环境。如果去了这样的地方,科研就很难了,不过也不能轻易放弃。首先建议将博士期间的成果整理成论文,根据学校职称评审的要求发表出来(学校要求发核心,你就力争发核心)。其次,继续联系原导师,跟着原导师做科研。最后,试着做一些横向项目,或者做教学研究。其实,一个博士一旦选择了这样的高校,基本上也等于是放弃了科研,今后着重做好教学工作更重要。
总的来说,高校青年教师想要更好地开展科研,必须有经费、实验条件、团队支持,这也是博士在求职高校是必须要考虑的几大问题。
文章来源:《天文研究与技术》 网址: http://www.twyjyjs.cn/zonghexinwen/2022/1212/785.html
上一篇:有哪些值得培养的兴趣爱好
下一篇:有哪些原创的充满哲学智慧的诗词吗(天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