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芯”求索射电问天
这些年来,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史生才的指导下,太赫兹团队迅速成长,曾获江苏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其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奖励。
几十年来,从薄膜生长到芯片制备,再到接收机系统集成与表征,太赫兹团队坚持自主研发与研制路线,突破重重技术关卡。
仰望星空 探索未知
随着实验条件的逐步改善,太赫兹团队坚守初“芯”,攻坚克难,通过持续潜心研究,解决了技术瓶颈背后的基础物理问题。
据了解,地球大气层对太赫兹信号的强烈吸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太赫兹地面观测能力。为了让中国在该领域站在国际前沿,将观测平台从地面移到太空几乎是必经之路。
“目前,我们已经成为国际上少有的完全掌握4种太赫兹天文主流探测技术的团队。”李婧说,“有了这些自主的关键核心技术支撑,我国太赫兹天文发展之路上就没有关于探测器的后顾之忧,更不会受制于人。”
“当时感觉这项工作不太适合女生,不仅需要经常拆装和搭建很重的低温实验仪器,有时还要出野外。”这是李婧对该研究的第一印象,但她没有知难而退。
为了选出适合太赫兹天文观测的优良台址,太赫兹团队成员多次登上51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顶着强风、忍着高反,在零下几十摄氏度的环境中调试设备,一干就是十几天。这些坚守的背后,是家里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孩子,是高龄甚至疾病缠身的老人。
李婧经常带领太赫兹团队身裹实验服“泡”在无尘实验室里,一待就是数个小时。与她为伴的是设备运行的嗡嗡轰鸣声,是化学试剂散发的刺鼻气味,是口干舌燥却不能饮水的坚持与隐忍。
坚守初“芯” 攻坚克难
“高灵敏度超导探测器测试经常会受到轻微振动的干扰。”李婧告诉《中国科学报》,“为排除周边环境引起地面振动给实验结果带来的影响,我们经常选择凌晨做实验,白天进行数据分析。”
在太赫兹团队25名成员中,李婧是仅有的3名女性之一。她还记得自己2002年来到紫金山天文台读博士研究生,首次接触太赫兹超导空间探测技术研究时的情形。
记者 沈春蕾
绽放芳华,无悔青春。李婧代表太赫兹团队表示:“能做自己感兴趣的科研工作很幸福,而且这份工作又与国际前沿、国家需求紧密相连,我们很自豪。”
不同于X射线对人体可能存在伤害,由于水对太赫兹有强烈的吸收性,因此太赫兹不会对物体尤其是生物组织产生有害的电离反应。
绽放芳华 无悔青春
现在,太赫兹团队承担“高灵敏度太赫兹探测模块”研制任务,其技术指标达国际前沿水平。但李婧也指出,“作为我国首次空间太赫兹超导探测技术应用,其难度和挑战可想而知。”
他们,研制了我国第一台毫米波天文超导接收机;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高能隙氮化铌超导隧道结的天文观测;他们,研制了目前世界上最前沿的超导热电子混频器;他们,实现了我国首例千像元太赫兹超导成像阵列芯片……
李婧介绍,当前,太赫兹超导探测技术可分为相干探测和非相干探测两大类。其中,太赫兹相干探测器可以同时探测信号的幅度和相位信息,主要应用于高频率分辨率的分子和原子谱线观测,以及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天线干涉阵列;太赫兹非相干探测器则只能探测信号的幅度信息,而不获取其相位信息,主要应用于连续谱成像观测和宽频带中低分辨率谱线观测。
李婧还记得当年团队在开展研究之初,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超导芯片研制方面具备明显优势。“虽然我们实验室有超导探测技术研究方向的国际知名专家,但工作中仍然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缺乏配套的超导芯片制备平台和实验仪器条件等。”
关于指纹性,李婧解释道,物质的晶格振动和分子转动等引起的能级跃迁都对应在太赫兹谱段,而不同物质的光谱位置、强度、形状均有差异,具有指纹般的唯一性,常被称为太赫兹“指纹谱”。
李婧向《中国科学报》介绍,太赫兹探测技术的核心是“超导探测器”,是人类关于星空梦想的基石,更是关键核心技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
文章来源:《天文研究与技术》 网址: http://www.twyjyjs.cn/zonghexinwen/2022/0606/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