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首页
  • 期刊导读
  • 期刊介绍
  • 投稿指南
  • 邮箱投稿
  • 在线投稿
  • 联系我们

栏目导航

期刊导读
期刊介绍
投稿指南
邮箱投稿
在线投稿
联系我们

综合新闻

  • 有哪些原创的充满哲学智慧的诗词吗(天文研究
  • 天文研究与技术实习论文(天文科研工作者)
  • 有哪些值得培养的兴趣爱好
  • 湖北赤壁开建华中最大天文望远镜
  • 两位泰州籍学者获2022年“科学探索奖”

通知公告

  • 天文研究与技术版面费是多少
  • 《天文研究与技术》投稿方式

您现在所在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站在南极之巅“追星”的南京天文学家,零下

来源:天文研究与技术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年08月10日 02:19:22
【作 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 要】:李正阳拍摄的“黄色的月亮” 在“人类不可接近之极”向天空发问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就觉得月亮很大,离得很近,很不真实。那一瞬间,作为一名天文学家,幸福感非常强

李正阳拍摄的“黄色的月亮”

在“人类不可接近之极”向天空发问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就觉得月亮很大,离得很近,很不真实。那一瞬间,作为一名天文学家,幸福感非常强烈,但也有很强烈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让我很恍惚,是不是站在了另外一个星球。”李正阳说,站在南极这片土地,感觉像是脱离了现代文明社会,“这种孤独感,是地球的孤独感、人类的孤独感、生命的孤独感,它时刻提醒我们,要敬畏大自然。”

南极内陆度夏科考周期在160天左右,每次离家都是近半年的时间,工作之余李正阳饱含对家人的思念,“但是想想很多老南极人,数十年没在家过春节的,我肯定不是最苦的”。李正阳说,科研成果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南极人的努力和奋斗,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求实、拼搏、创新的南极精神,“南极精神一直指引着我。”

冒着低温安装望远镜

在雪地连续开车20天

“从中山站出发,望着一望无际的冰原,大家都有一种天高任鸟飞的冲动,但是出发的第一天,就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遇到软雪,车根本开不动,遇到硬雪,车又颠簸得不行。”李正阳说,开了20天左右的雪地车,面对着零下30℃的严寒,暴风雪、白化天和冰裂隙都随时威胁着生命安全,难以忍受的还有车子无休止的颠簸和人们遭遇的严重的高原反应。身体和心理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李正阳和队员们都咬牙坚持了下来。

“南极内陆高原是公认的地球上进行天文观测的优秀台址。”李正阳说,发展南极天文,建造自主研制的一流天文观测设备,对我国天文探索和深空探测具有重要意义。

当年南极科考内陆天文考察的只有包括李正阳在内的4名科研人员。当地气温一直在零下30至40℃间,在种种恶劣条件的考验下,科研人员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在短短的20天内,终于成功安装我国首台可远程控制自动跟踪的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1和第二代自动高原国际天文观测站PLATO-A,并圆满完成了其他各项科考任务。

南极,一片人迹罕至的冰封大陆。这里终年苦寒,只有5%左右的地表裸露在外,平均冰厚2千米,已探测到的极低气温接近零下100℃。即使是南极的暖季,内陆也有零下35℃。然而,在自然环境如此恶劣的南极内陆,却有着地球上最好的观星地,尤其是被誉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的内陆最高点冰穹A。

李正阳说,他第一次抵达南极内陆时,激动地在南极的冰雪上写下了“Nice to meet you”。这句话是对他当时正在追的女孩说的,也是对南极这个美丽的冰封大陆说的。

今年夏天,热浪席卷,就连北极圈的温度也一度飙升至32.5摄氏度,冰天雪地、白雪皑皑的北极居然都可以穿短袖了……近日,这一话题冲上热搜。那么同样冰天雪地,漫天白雪的南极是什么样的情况呢?近期,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正阳,他曾经两次抵达南极冰穹A,并在那里安装、维护精密的天文望远镜。他告诉记者,或许大家会觉得去南极是一件很“酷”的事,但是其实在南极内陆的最高点冰穹A面对着近4100米的海拔,接近-100℃的极端低温进行科研工作,并不是一件简单愉快的事情。在这里,会遇到“哈气成冰”、高原缺氧、举步维艰的重重困难,目前国内到过这里的人员还不到200人。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组建科研团队(以下简称极地创新团队),拟依托我国南极考察站,构建中山站-泰山站-昆仑站的天文观测链路,推动南极天文观测体系化发展。

AST3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南极昆仑站天文台建设的“探路者”,在获得海量系外行星和超新星观测数据的同时,也为极端条件下望远镜的研制、观测和运行维护积累了宝贵经验。

2011年,还是在读博士研究生的李正阳被选派参加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当时年轻气盛,无所畏惧。”谈到第一次去南极科考的经历,李正阳依然可以回想起当时的“热血”,“外界环境越残酷,我觉得越有挑战性。”

“最有温度的全家福”

由于长期在室外工作,极强的紫外线把他的脸晒得黝黑,局部脱皮,干裂疼痛;刺骨的寒风让他体温骤降;缺氧条件下,他举步维艰,体能消耗巨大,异常疲惫,体重减轻了10公斤;长时间呼吸零下40℃的空气严重地影响了他的身体,导致他咳嗽不止,肺部经常像炸开了一样。但他依然不舍昼夜,忘我工作,展开了与时间的赛跑。

文章来源:《天文研究与技术》 网址: http://www.twyjyjs.cn/zonghexinwen/2022/0810/771.html

  • 1
  • 2
  • 下一页
  • 上一篇:利用新技术 研究人员发现一颗围绕双星运行的新
    下一篇:最新研究表明地球生命或来自外太空

    天文研究与技术投稿 | 天文研究与技术编辑部| 天文研究与技术版面费 | 天文研究与技术论文发表 | 天文研究与技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天文研究与技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