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首页
  • 期刊导读
  • 期刊介绍
  • 投稿指南
  • 邮箱投稿
  • 在线投稿
  • 联系我们

栏目导航

期刊导读
期刊介绍
投稿指南
邮箱投稿
在线投稿
联系我们

综合新闻

  • 有哪些原创的充满哲学智慧的诗词吗(天文研究
  • 天文研究与技术实习论文(天文科研工作者)
  • 有哪些值得培养的兴趣爱好
  • 湖北赤壁开建华中最大天文望远镜
  • 两位泰州籍学者获2022年“科学探索奖”

通知公告

  • 天文研究与技术版面费是多少
  • 《天文研究与技术》投稿方式

您现在所在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站在南极之巅“追星”的南京天文学家,零下(2)

来源:天文研究与技术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年08月10日 02:19:22
【作 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 要】:“最有温度的照片” 为什么要在南极建望远镜? 来源:紫牛新闻 南极及中国南极科考站示意图 南极中山站位于南极大陆边缘,是通往南极内陆深处的门

“最有温度的照片”

为什么要在南极建望远镜?

来源:紫牛新闻

南极及中国南极科考站示意图

南极中山站位于南极大陆边缘,是通往南极内陆深处的门户。作为常年有人值守的科考站,中山站为昆仑站天文设备运行和维护提供了可用的坚实基地,也为自主研发南极天文设备提供了珍贵的一手实时观测、测试数据。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李正阳所在极地创新团队在中山站建立首个天文观测平台,安装了一套有五个镜筒组成的小型望远镜阵列,可同时开展四个光学波段和近红外波段天文观测。该小型望远镜阵列由极地创新团队自主研发,单镜筒口径150毫米,具备大视场巡天的能力,五个镜筒全部架设在一台直驱式赤道仪上,可开展太阳系外行星等时域天文学观测和空间环境监测。

那么科研人员是怎么去南极的呢?每年11月初,雪龙船载着科考物资和科考队员从上海出发,雪龙船在海上航行一个月,“渡过浮冰区域后,南极就不远了,这时候小企鹅们成群结队出来迎接我们,远处还有小海豹在等着我们。”李正阳说,雪龙船上乘坐的内陆科考队员在中山站下船,然后开着雪地车向昆仑站进发,此时距离他们的目的地——南极内陆最高点冰穹A还有1258公里。

2014年,李正阳被选派参加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第二次远征南极内陆。那一年他追的女孩已经成了他的夫人,他们还有了个一岁半的可爱女儿。再次登上南极之巅,李正阳脱下厚厚的外套,将里面印着全家福的T恤露出来,在零下40℃的气温里,拍下了一张“最有温度的照片”。“南极的最高点可能是我的家人这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去的地方。”李正阳说,“我当时出发前有一个设想,就是我能在南极的最高点拍一张‘全家福'。”

李正阳穿着厚厚的棉衣在室外完成科考工作

李正阳说,目前极地创新团队首批次部署南极的天文光学设备,以大视场、中小口径巡天望远镜为主,拟在靠近南天极附近的天区搜寻太阳系外行星,并开展多波段测光、近红外波段观测实验。“通过对系外行星的搜寻测光观测,可以回答诸如宇宙中是否存在类地球行星、人类是否孤独等科学问题。”

“我们是国际上为数不多的到那个点的人,我们去的时候,可能去过的不超过100个人。”李正阳说,天文学家对南极这片土地更多的是敬畏之情。他分享了一张照片,照片上的他仿佛站在白色的星球上,看着远处黄色的月亮。

从“Nice to meet you”到

虽然第二次科考,李正阳对行程已经很熟悉,对冰雪世界里潜藏的危险和高原缺氧的情况也不再恐惧,但此次23天内陆科考是历次昆仑队科考工作时间最长的一次,天文科考的任务也是历年来最繁重、最艰苦的一次。此次只有2名天文科考队员参与,李正阳勇挑重担,一个人承担了户外安装的所有工作。

海拔4093米的冰穹A是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它与经线交会的南极极点、全球温度最低的南极冰点、地球磁场南极的磁点并称为南极科考的四大“必争之点”。李正阳说,冰穹A的大气视宁度(指望远镜显示图像的清晰度)条件已经接近太空,是天文观测的“圣地”。“让人自豪的是,这个地球上最好的观星地首先被我们中国人造访。”

在南极建的天文望远镜

南极冰穹A区域昆仑站天文设备

文章来源:《天文研究与技术》 网址: http://www.twyjyjs.cn/zonghexinwen/2022/0810/771.html

  • 上一页
  • 1
  • 2
  • 上一篇:利用新技术 研究人员发现一颗围绕双星运行的新
    下一篇:最新研究表明地球生命或来自外太空

    天文研究与技术投稿 | 天文研究与技术编辑部| 天文研究与技术版面费 | 天文研究与技术论文发表 | 天文研究与技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天文研究与技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