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原创的充满哲学智慧的诗词吗(天文研究(4)
李渊在建国之初为何要和突厥合作?
唐高祖李渊起兵之前,并没有和突厥正式合作,他也绝对不敢引入突厥兵来帮助他打天下,那样的话,他的名声就臭了,何况,李渊要是真引入大量突厥兵帮助自己夺取关中,成功后人家还走不走就不好说了。
但李渊却在名义上对突厥称过臣,用表面上的臣服和巨额财富换取突厥对他反隋行动的不干涉,关于李渊对突厥称臣的历史记载并不多,至少唐朝时的史书对此都加以遮掩。
在《贞观政要》中,有引唐太宗李世民之语:“往者国家草创,突厥强梁,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於颉利,朕未尝不痛心疾首”,这段话证明李渊确实有对突厥称臣之举。
《资治通鉴》中也记载有李渊起兵反隋时曾“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为了让自己对突厥称臣的事不被别的诸侯知道,不明着来,只是把旗帜改一改,用来忽悠突厥,连李渊自己都说这是“掩耳盗钟”。
当然,李渊肯定不是真心对突厥称臣,他想要成为中原王朝的主人,就必须要以突厥为大敌,所以,在起兵之初对突厥的妥协,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那么,李渊在起兵之初及统一天下之前,为何要对突厥妥协忍让?
第一:为了获得战马,以便尽快抢占关中在隋唐时期,骑兵就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兵种,要想在战争中获得优势,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是必不可少的,李渊要起兵,当然需要考虑建立骑兵军团。
且李渊是在隋炀帝大业十三年七月才正式起兵反隋,此时已经群雄并起,李渊要争夺大势,就要尽快攻进关中,占据隋朝的国都大兴,在政治上抢占先手,而要想尽快做到这一切,就需要骑兵来提高进攻速度。
但李渊从大业十一年调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开始,到太原起兵,一共也就两年的时间,即使这两年全部在筹备反隋,也无法收集到更多的战马,当他准备起兵时,几个著名的产马地早已落入其他诸侯之手,而且,这些诸侯大多都是突厥在背后支持。
因此,李渊在太原起兵之初就和突厥勾三搭四,其中有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战马。《资治通鉴》中记载,李渊在刘文静的建议下去和突厥结盟,突厥的始毕可汗不但同意,还表示要派兵相助:“苟唐公自为天子,我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助之”。
可李渊哪敢接受突厥骑兵来帮忙,他的目的只是战马而已,刘文静也直言:“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在《新唐书》中也有相关记载:“高祖起太原,遣府司马刘文静往聘,与连和,始毕使特勒康稍利献马二千、兵五百来会”。
这些记载都可以证明,李渊在太原起兵之前和突厥眉来眼去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战马,至于突厥还派来五百人?那是监督李渊的,等到李渊拿下关中后,他们要监督李渊把承诺给突厥可汗的财物拿出来,并护送回去。
第二:向突厥称臣,是为了防止突厥在背后插刀子李渊从太原起兵时,直到占领隋都大兴,名义上拥有整个河东和关中,其实并不是如此,在太原以北的马邑有刘武周,大兴以北的关中也有榆林郭子和、朔方梁师都等更早一些起兵反隋的诸侯,这些辖地和突厥接壤的诸侯们大多都对突厥称臣。
刘武周被突厥任命为“定杨可汗”,梁师都被突厥任命为“大度毗伽可汗”,郭子和也被任命为“屋利设”,他们的辖地和李渊接壤,李渊要想无顾忌的征讨中原和南方,就不能让他们在背后捣乱,而这些诸侯全是听突厥的。
为此,李渊在战略重心偏南时,只能暂时以称臣来换取突厥影响下的刘武周、郭子和、梁师都等诸侯们不对自己发动进攻,不管能争取多长时间都行,暂时的称臣和送出去的大量财富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时间,避免提前和突厥发生。
甚至在和薛举争夺陇西之地时,李渊都还一度用割地的换取新上任的突厥颉利可汗放弃支持薛举,《新唐书》中记载:“颉利始为莫贺咄设,牙直五原北。薛举陷平凉,与连和,帝患之,遣光禄卿宇文歆赂颉利,使与举绝;隋五原太守张长逊以所部五城附虏,歆并说还五原地。皆见听,且发兵举长逊所部会秦王军。太子建成议废丰州,并割榆中地。于是处罗子郁射设以所部万帐入处河南,以灵州为塞”。
综上所述,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前后,直至唐朝扫平诸侯,完成统一之前,不得不对突厥妥协和称臣,战术上之目的是为了获得战马,战略上之目的就是为了突厥,防止突厥利用控制的北方诸侯们跟唐朝捣乱,或者突厥亲自上阵来抢掠。
文章来源:《天文研究与技术》 网址: http://www.twyjyjs.cn/zonghexinwen/2022/1221/786.html
上一篇:天文研究与技术实习论文(天文科研工作者)
下一篇:没有了